臺灣寫真:83歲匠師和即將消逝的木造龍舟技藝

bet皇冠官网

1、“bet皇冠官网”矿坝坍塌后遇难人数升至186淡水河谷CEO暂时离职

2、“bet皇冠官网”力世纪向雅居乐配股筹资2.04亿元

3、“bet皇冠官网”人物盘点:\"投资教育\"JackMa、\"科技自

  中新社臺北6月5日電 題:83歲匠師和即將消逝的木造龍舟技藝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端午將至,穿過臺北市區的基隆河上,三腳渡碼頭平日擺放的龍舟使用頻率明顯升高,許多團隊利用周日加緊操槳練習。

  他們當中不少人,近日聚集到離碼頭不算遠的美麗華大直影城,參加紀錄片《暮匠》首映會。導演林佳儒,是臺北龍舟界朋友都熟悉的女隊長,主角是劉清正,三腳渡最常見的老先生、今年83歲的手工木造龍舟匠師。

講述知名龍舟匠師劉清正故事的紀錄片《暮匠》首映會近日在臺北舉行。圖為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左四)、導演林佳儒(左三)、出品方旭源營造工程公司董事長朱東輝(右五)出席活動。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有多年電影制片經歷的林佳儒回想這兩年多的努力說,原來,木造龍舟是這樣一刀一刀手工做出來的。我們每年參賽并沒有足夠謹慎、小心。以后,每次劃船都會想,這東西很珍貴,是有溫度的手花很長時間做出來的。

  當天,人們敬稱“阿正師”的劉清正話不多,不過,在四五百人的放映廳也不怯場,一身白色T恤衫、頭戴棒球帽,簡短講述他不用畫草稿、沒有設計圖,技藝全在頭腦中的傳統匠師所謂“慣者為師”哲學。

  這是臺灣北部最后一位堅持古法手工打造龍舟的師傅,彰化鹿港以北的木造龍舟幾乎都出自他手,一人拿過薪傳獎、金工獎等臺灣傳統制造業各種榮譽。1989年德國漢堡開港800周年,臺灣官方送了2艘他打造的龍舟,作品還散見于荷蘭、南非、日本、加拿大、美國多地。

  近年已退休,劉清正只在端午節前、大小龍舟賽上,受委托修復龍舟或確認船只安全。因為一位熱愛龍舟運動的營造工程公司董事長三顧茅廬,他重新出山再造一艘龍舟,這次有紀錄片團隊把這種傳統技藝的每個環節都記錄下來。

講述知名龍舟匠師劉清正故事的紀錄片《暮匠》首映會近日在臺北舉行。圖為83歲的劉清正(中)與觀影者合影。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林佳儒說,過程充滿了感動、驚訝?!皫煾当緛砀艺f20天可以做完,后來做了大概是45天,可能是師傅年紀大了?!睆拈_車南下嘉義挑選木材開始,中間有打磨、切割,做腳踏板、裝龍頭,龍尾雕刻、彩繪……80多歲的長輩幾乎是一人獨自完成,使用的是上一代流傳的工法。

  影片中也記錄了臺北河流歷史。在劉清正和本地兩位龍舟協會理事長陳萬安、陳文尚回憶中,這段歷史從劉清正曾祖父打造穿行臺海的帆船開始,后來船越做越小,他青壯年時曾為劍潭、大龍峒、葫蘆堵這三地老城水路要津制作大量舢板船,隨漁業沒落、基隆河航運改變,后來轉而將技術投射在龍舟上。

  劉清正并不認為做船是了不起的工藝,只視作一門糊口手藝。大兒子讀了大學、二兒子做船學到一半改行做水電工,也未覺得可惜,畢竟討生活更重要,水電工可以賺得更多些。

  眼看這一傳統技藝即將消逝,臺北喜愛劃龍舟的朋友們很惋惜。林佳儒說,她用最尊敬的心把這一切記錄下來,讓后來的人可以看得到曾經有這樣美好的事情發生。

  劉清正與南部屏東縣東港的洪全瑞是全臺僅存兩位木制船工藝匠師,多年前有“北清正、南全瑞”一說。在影片中,林佳儒也訪問洪全瑞,“阿瑞師”的工藝因為有嚴謹的設計圖紙,傳承非難事,只不過南北兩種龍舟有明顯差異、各擅勝場。

  如今,三腳渡作為擺渡口的功能已走入歷史,當地僅存10多艘木造舢板船。沒帶出徒弟的劉清正,很可能已完成自己做船生涯中最后一艘龍舟。

位于臺北市基隆河上的三腳渡碼頭,作為擺渡口的功能已走入歷史,當地僅存10多艘木造舢板船。圖為端午前夕,劉清正多年來打造的龍舟整理完畢、重新下水,提供各龍舟隊訓練及比賽。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去年參與了新造龍舟的點睛儀式。今年出席首映會,他感謝民間人士、企業記載傳統工匠的精神,以文化力量記錄臺北河道演進的歷史,也感謝紀錄片可為市政府教育局等機構使用,推廣龍舟運動。

  本地龍舟界人士如今成了河川保護的一支力量。斥資造船、拍片的營造工程公司董事長朱東輝說,每一次在基隆河上劃龍舟,味道不是那么好聞,因為有垃圾、淤泥,甚至暴斃的魚群。

  在六月,《暮匠》將在臺北大稻埕蚊子電影院這樣的傳統老城文化場地、誠品松煙戶外廣場等青年喜愛的時尚空間放映。朱東輝呼吁臺北市官員一同努力,喚起各方,了解傳統技藝,也維護河川水域環境,讓市民擁有一個運動休閑好去處。(完)

【編輯:何穎】
發布于:北京市
厨房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