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面對面】“一帶一路”如何匯集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232382acm查询澳彩

1、“232382acm查询澳彩”福特在北美召回27万辆Fusion以修复传动故障

2、“232382acm查询澳彩”食品股个别发展蒙牛乳业扬近4%旺旺回吐近2%

3、“232382acm查询澳彩”大韩疑似骨折赴京诊疗辽篮:不能确认赛季报销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一帶一路”如何匯集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專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李金磊 陳溯

  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指出,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

  為何說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深度解讀“一帶一路”的世界意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右)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采訪。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理解“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陳文玲:現在人類和世界都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有的人要合作,有的人要對抗;有的國家推進世界互聯互通,有的國家則搞“小院高墻”,搞封閉封鎖分裂;有的國家推進共商、共建、共享,使大多數國家獲得發展機會,有的國家把一個國家的利益凌駕在其他國家和全球利益之上,把一個國家的法律法規變成國際規則,然后揮起制裁的大棒。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對這種畸形的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早已經不滿意了,很多國家也提出了質疑。

  這一套秩序是二戰以后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形成的,它當然是對發達國家總體上是有利的,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大部分殖民地國家走上了自主發展道路。在和平和發展的大趨勢下,像中國等國家通過自己的努力適應這個秩序規則,通過自己努力得到了發展,實現了和平崛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主導形成這個秩序和規則的國家,反倒走上了相悖的道路,反其道而行之,對世界秩序和規則正在進行再一次大幅度修正,它們實際上背離了自己原來確定的一些原則,不僅不再推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而是設置壁壘,不再推動制造業的全球布局,而是去全球化、“去中國化”,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擺在了所有的國家面前,合作還是對抗,前進還是后退,是向著光明的道路奔跑,還是繼續推動世界更加傾斜直到它坍塌,在關乎人類命運和世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國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

  之所以說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是因為中國發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不是基于中國一個國家的需要,而是基于全球絕大部分國家需要,因為整個世界16%的人口是發達國家,84%的人口是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世界大多數國家在尋求發展的道路、憧憬發展,這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沖動。所以共建“一帶一路”就像星星之火,能夠點燃人們的希望和憧憬,所以這是歷史的正確一邊,順應世界發展的大勢,順應大多數國家發展的訴求,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國際基本原則,這些都是最大的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就是歷史發展的正確一邊。

  共建“一帶一路”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范式,把發展作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最大公約數,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特別是為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中小國家提供發展機遇,通過互聯互通構建了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建成了一批標志性項目,消除了很多國家發展落后的約束條件,“一帶一路”給世界帶來了發展的希望,給人類帶來改變命運的平臺載體,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和載體。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傊?,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帶來了共同發展的機遇,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

  中新社記者: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總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經驗。其中提到,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如何理解這些經驗的重大意義?

  陳文玲:絲路精神每一條都有很豐富的內涵。我覺得,和平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和平,像一些國家現在陷入戰亂,別說合作和發展了,就連生存、生命都沒有安全的保障。古絲綢之路提煉的和平合作,實際上就是人們通過和平的交往方式,然后柔軟地、持續性、開創性連接世界,提高它的聯通性。

  開放包容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要求。內核就是要把開放的中國和開放的世界連接成為一體,所以八項行動里特別提出來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互學互鑒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途徑?;W互鑒超越文明形態、文化形態,是不同經濟形態、社會制度的相處之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都需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文明需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跨國經濟合作也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借鑒。

  互利共贏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目標。因為如果沒有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就無法克服千難萬險,路過千山萬水,就不可能去尋找對方。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才能有絲綢之路。所以現在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就是互利共贏。

  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它可以提供動力,尋求和平,創造開放的世界,按照互學互鑒的相處之道,去尋找互利共贏的平臺載體,保證共建“一帶一路”能夠行穩致遠。

  中新社記者: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有哪些亮點?這將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乃至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陳文玲:八項行動如同初始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源自中國,未來的機遇和成果屬于世界,而且這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公共產品?!耙粠б宦贰边^去10年蓬勃發展,未來要創造新的黃金10年,就要有更好的“工筆畫”,畫得更加細致,整個畫卷要更加美麗。八項行動總體上展現了一個新的藍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思路、大手筆、大跨度。

  比如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一方面,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參與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辦好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會同各方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加快陸海新通道、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同時,實際上還提到了網上絲綢之路,比如,“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提到,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等。這就是一個立體化、網絡化、大跨度的空間布局,它可以使互聯互通變得更加立體,網絡化程度更高,數字化程度更高,互聯互通的效率就會產生乘數效應。

  八項行動每一條都有下一步推進的原則,都有平臺的支撐,還有一些量化的指標體系,比如說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平臺之一就是每年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指標就是未來5年(2024-2028年),中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有望累計超過32萬億美元、5萬億美元。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另外,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這意味著將來中國制造業在不斷的轉型升級中,外資進入是無障礙的。還有,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各設立3500億元人民幣融資窗口,絲路基金新增資金800億元人民幣,原則就是: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

  八項行動舉措非常務實,把未來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工作勾勒出來了,是開啟新的黃金10年重大的舉措,助力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

視頻:【中國焦點面對面】“一帶一路”如何匯集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記者:共建“一帶一路”為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世界為何需要共建“一帶一路”?

  陳文玲: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提出的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倡議提出10年以來,已經吸引了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從響應到行動、到形成一種互聯互通的歷史大勢,“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成就超過幾乎所有人的想象。之所以在世界形成這么大的影響力和作用,最主要是因為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訴求和“最大公約數”,即發展是解決主要問題的“鑰匙”。

  共建“一帶一路”既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鑰匙”,也是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0%以上,發展是這些國家最大的訴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的經驗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分享。此外,發達國家也面臨著再發展的問題,比如基礎設施陳舊需要更新,比如在數字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下,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

  因此,不管是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貧困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發達的國家,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就是如何發展?!耙粠б宦贰背h實際上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給世界架起通向未來的橋梁,為世界尋找到了一條共同發展、共享發展的道路。而且這種平臺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要全世界國家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國際秩序下共同發展,實現國與國之間的互聯互通、提高經濟的連通性,產生1+1>2的倍增效應。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個國際公共產品,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順應了人類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帶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普世性。它給世界帶來重大利好,尤其使發展中國家有了一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平臺,有了一個尋求發展的重大機遇和重大思路。

  中新社記者: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涌動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對經濟全球化有何意義?

  陳文玲: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二戰以后在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推動下,以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資源為主體或主導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一系列國際組織應運而生。這種全球化把很多國家納入到了以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頭部企業、跨國公司構建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之中,形成了一個全球分工。

  但這種分工是一種垂直分工。美國和西方發達經濟體的頭部企業、大型跨國公司具有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擁有高端的先進技術,站在產業鏈供應鏈的高端位置,也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并構建了有利于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配置資源的國際秩序和基本規則。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則都屬于“被全球化”的。

  這些國家在全球化中,不是發達國家的原材料供應地,就是加工貿易地,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只能獲取極小的盈利分成。一些資源型國家,甚至處于被低價掠奪的狀況,因此很多資源富集型的國家都是貧困國家,甚至是戰亂國家。

  經濟全球化這種制度標準的設計,實際上使世界處于一種不公平的關系之中,一些霸權、霸凌、霸道的行為得不到譴責,而一些有資源、有勞動力、有聰明才智的發展中國家得不到機會。

  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從根本上改寫這個歷史,它開啟了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然,共建“一帶一路”不是把此前經濟全球化的秩序全部推翻重來,而是進行重新變革。這種變革就是所有參加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不論國家大小一律平等,通過市場化的、雙方平等的方式進行協商合作。在一定意義上,“一帶一路”是和平發展的穩定之錨。

  這種新型全球化不是原來資本權力下、霸權國家制定的一套以剝削壓榨其他國家、掠奪財富為目的的全球化,而是一個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全球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右)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采訪。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中新社記者:當前,美西方少數國家針對中國倡議極力鼓噪“中國威脅論”,也有評論認為中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是出于地緣政治考慮,對此您如何評價?

  陳文玲:一些國家給“一帶一路”倡議戴了很多“帽子”。表面看,這些“帽子”壓下來是沉甸甸的,但實際上這些“帽子”最終多會隨風而去。比如,一些西方國家抹黑“一帶一路”是債務陷阱,其實就不值一駁,因為所謂的債務是債務國需要發展,所以需要借貸,而不是中國單方面搞“一帶一路”造成的;發達國家想要發展同樣需要借貸。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中國投資,也倡導各國投資者共同參與,全球投資者都有權投資。一些國家也有融資發展建設的需求,這些都是由投融資雙方自主自愿選擇的。

  中國不是輸出債務,而是通過和共建國家一道投資建設,造福于本國、造福于世界人民,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很多工程都改變了當地民眾的生存狀況。世界銀行2019年的研究表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僅交通一項在未來就可以幫助760萬人擺脫絕對貧困、3200萬人脫離相對貧困。

  共建“一帶一路”打開的是一幅嶄新的畫卷。這幅畫卷沒有過去殖民時代的殘酷壓榨剝削,也不是“馬歇爾計劃”用投資換市場、換戰略隨從,讓一些國家以軍事不獨立為代價。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和靈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互聯互通,實現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以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這些足以使“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經過十年的發展,雅萬高鐵、蒙內鐵路等很多標志性工程為世界矚目。不管外界怎么抹黑,這些工程、項目已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已經是一個現實。未來共建“一帶一路”還將進一步向“高質量、可持續、惠民生”方向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采訪。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中新社記者:目前有些國家提出了一些所謂替代“一帶一路”倡議的公共產品方案,這些產品進展如何?為何無法真正落地?

  陳文玲:近年來,美歐提出了美日印澳“四邊機制”“重返更好世界倡議”(B3W)等很多計劃和公共產品,不論這些計劃的目標是不是要對沖“一帶一路”,但這些計劃確實沒有太多實質性進展。近日,G20峰會上,美國聯合印度等國家又提出“印歐經濟走廊”計劃,意在抗衡“一帶一路”倡議,但是這一計劃也由于印度的基礎設施能力以及美國的負債情況而不被外界看好。

  中國的道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發展是國際合作的最大公約數,而當今世界發展中很重要的訴求就是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美歐打造的公共產品方案是只講價值觀相同的供應鏈、產業鏈,力圖在科技上“去中國化”。然而,只有能夠構建一個更加聯通的世界,以及給世界帶來更多好處的公共產品,才能持續走下去。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秉持開放態度,致力于提高經濟的連通性,通過更緊密的連通給世界帶來更大好處。這也是美歐提出的公共產品方案無法替代“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原因。

  中新社記者:當前共建“一帶一路”面臨哪些挑戰?共建“一帶一路”如何迎接下一個十年?

  陳文玲:當前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當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競爭博弈異常激烈,世界不確定性增多,各方面風險加大。

  第二,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中國和世界經濟都在緩慢恢復,整體而言,世界經濟的復蘇程度仍然不盡如人意。

  第三,地緣沖突對抗正在不斷發生,雖然很多沖突看起來是突發性的、局部的,但很多局部問題都是全球性的,這些沖突可能從某一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改變地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關系,甚至會使世界的大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第四,世界還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生物戰、金融戰、自然災害、生態危機等,氣候變暖帶來的災害正在增加,一些國家的生物武器(研發)還在繼續。當前,自然災難和人為制造的大規模災難并存。在這種情況下,“一帶一路”面臨的外部風險陡然增加。

  第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認可,如何讓“一帶一路”的理念、原則和內容更進一步、更大范圍地讓世界認知,使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真正成為全球性行動,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此外,“一帶一路”的國際化程度、市場化程度、本土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總之,過去十年,作為中國向國際社會貢獻的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在全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和影響。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看到面臨的挑戰。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中國自身經濟一定要強大,中國經濟一定要不斷邁上新臺階。同時,要堅定不移地沿著共建“一帶一路”的道路向前走,使世界各國民眾共同受益。(完)

【編輯:姜雨薇】
發布于:北京市
厨房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