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蕭放:“東風夜放花千樹”,元宵燈火如何映古今?

42917金牛网络123

1、“42917金牛网络123”爱奇艺否认在上海裁员超15%称是正常的人员优化

2、“42917金牛网络123”币安遭黑客入侵:价值4100万美元比特币被盗

3、“42917金牛网络123”前所未有一图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减税降费清单

  中新社北京2月23日電 題:“東風夜放花千樹”,元宵燈火如何映古今?

  ——專訪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教授蕭放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皷|風夜放花千樹”,從古至今元宵節不僅是團圓和歡樂的象征,也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節日。

  元宵節有著怎樣的起源,元宵燈火如何映古今?如何看待元宵節的標志性節日符號在海外的傳播?元宵節的延續有著怎樣的變化趨勢?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教授蕭放,請他解讀元宵節的昨昔今日。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元宵節是一個歷史悠久、元素豐富的傳統節日,其起源是怎樣的?

  蕭放:元宵節是中國的一個民俗大節,實際上也是春節的組成部分。據文獻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元宵節)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舉行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官”的先聲。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六朝隋唐時期,正月望夜的燈火愈燒愈旺。

  

2016年2月22日,元宵節,三亞南山寺全體僧眾舉行祈福法會。陳文武 攝

  當然,元宵節俗形成的真正動力還在于它的時間點。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觀察月相變化,對其陰晴圓缺十分關注。所謂“上元節”,是農歷一整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古人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節點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中新社記者:幾乎每個中國傳統節日都與“吃什么”“怎么吃”聯系密切,對于元宵節的節俗美食,您有怎樣的認識?美食背后承載著怎樣的故事與情感?

  蕭放:華夏大地地大物博,美食文化深厚多樣。中國人開始吃元宵和湯圓的確切時間可能無從考證。在唐朝時已有元宵吃“油畫明珠”的故事記載,到了宋代,元宵已成為這個節日很普遍和固定的飲食習俗。

  在美食文化的體現上,元宵節的南北共通性非常高??傮w來說是北方元宵和南方湯圓占絕對主角,盡管因為飲食習慣、傳統物產不同,南北方在餡料上有不少不同之處,但基本形態、吃法是差不多的。

  這背后的原因,與大江南北的人們對元宵節的文化情愫高度一致有關。無論湯圓還是元宵,都代表團圓、圓滿、甜蜜、熱氣騰騰。大家對元宵節的情感是互通的。

  

2024年1月26日,浙江杭州,小朋友品嘗湯圓。王剛 攝

  中新社記者:應如何理解“鬧元宵”的“鬧”?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您怎么看待這個說法?

  蕭放:“鬧元宵”的“鬧”字有多個維度。一是人,元宵之夜,人們講究出門看燈、看舞龍舞獅、看熱鬧的人群。在古代,就連平時活動受到很大約束的女性也被允許在元宵節這一天出門,參與到節日的“鬧”當中。

  另一個是感官上的“鬧”,視覺上元宵節的花燈毫無疑問是熱鬧紅火的,聽覺上,無論是鑼鼓、舞獅舞龍,還是各種民間的表演,這些元素事實上全是為了烘托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的節日氣氛,鼓舞人氣。

  

2024年2月7日晚,“非遺中國龍”燈組在四川自貢亮燈。張浪 攝

  春節處于冬春交替之際,整整一個冬天,大地是沉默、肅殺、寒冷的,草木也處在蟄伏狀態。春節意味著人們迎來又一年的生機,然而此時寒意未消,元宵節的“鬧”,就是要給將要到來的生機加把力,人們愿意在這樣的節日里通過集體的力量、情緒的積累,與春的生命一起,將大地喚醒。人們有時會把元宵節的燈叫做“春燈”,也是源于此。

  元宵節也確實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有“狂歡”性質的,僅舉有關北宋司馬光的一個故事為例。元宵夜,司馬光的夫人盛裝打扮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彼抉R光說:“某(我)是鬼耶?!”司馬光雖個性古板,但這個故事也從一個側面生動呈現了元宵節這一天確實不一樣,是熱鬧游樂的日子,大家不再按照日常生活的節奏度過。

  

2024年2月2日晚,重慶銅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的火龍表演精彩上演。何蓬磊 攝

  中新社記者:吃元宵、吃湯圓、賞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元宵節標志性的節日符號,它們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價值?怎么看這些符號在海外的傳播?

  蕭放:我認為這些節日符號極具意義,有著高度的共通性,可感可見,直觀,也有沖擊力。從海外傳播的角度看,通過對極具符號化的節日傳統的切身體驗,人們更容易產生相關的感性認識,這是開啟從了解到理解的一條很好的路徑。

  幾乎所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符號都飽含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對和諧平安的向往、對國泰家和的追求。元宵節尤其強調群體的和諧,人們之間互相交流、交融的狀態,也是社會性的體現。

  通過這些傳統的節日符號,也很容易感知到中國人的心性、情感和價值觀。比如元宵節,團圓自不必說,猜燈謎等文字游戲充滿智慧,燈會、舞龍舞獅喜慶熱烈,展現出充滿生機的力量感。

  中新社記者:“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痹谀磥?,元宵節的延續有著怎樣的變化趨勢?

  蕭放:元宵節從最初農業社會祈求豐收幸福的儀式性活動,到后來城市生活發展之后,開始逐漸形成燈會等習俗,從而固定為一些重要的節日表演,再到因其“狂歡”性質而具備更多社交游樂的屬性,比如元宵節甚至還被稱作“情人節”,是古代青年男女難得的交流機會。

  

2024年2月7日晚,江蘇南京,年輕人手持魚燈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夜游燈會上拍照。泱波 攝

  從節俗延續的角度看,元宵節有變有不變。變的是過節的具體形式,但人們對于情感的追求,對于“新的開始”的向往而生出的那種力量,構成了元宵節的情感內核,我認為這一點一直沒有變。

  未來,節日習俗也許還會跟隨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改變,但不變的是中國人對人情的溫度,對大自然的感情,對時間的思考,這是一種保持在內心的積極態度。

  一年又一年,在明月之下的每一個元宵節,我們通過自古傳承的種種儀式看到自身,與我們的過去重逢、對話,獲取新的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蕭放,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第八屆第九屆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兼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北京市社會學會理事、第三屆全國基層政權與社會治理專委會委員、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國家非遺專家庫成員。

  主要研究歲時節日文化、傳統禮儀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社會治理等。主持多項國家與省部級重大與重點科研課題,出版著作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多次獲政府與行業學術獎勵。榮獲2022年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編輯:劉陽禾】
發布于:北京市
厨房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