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林建華:兩岸何以武術淵源深?

葡萄京官方官站

1、“葡萄京官方官站”中央提“金融供给侧改革”有何深意?

2、“葡萄京官方官站”打的太轻松阿联都笑了!大结局真不是玩笑

3、“葡萄京官方官站”鲁能再次领先!就是边路传中轰炸看吉尔强力冲顶

  中新社漳州5月7日電 題:兩岸何以武術淵源深?

  ——專訪福建省南強武術研究院院長林建華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于海峽兩岸而言,武術文化同宗同源、同門同派、一脈相承,臺灣傳統武術基本上源于福建,閩臺武緣更是深厚。

  兩岸何以武緣深?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南強武術研究院院長、國際級武術裁判林建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回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兩岸武術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林建華:福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名軍士渡海到臺灣。隋大業六年,隋煬帝又命陳棱、張鎮州率萬余人再次渡海到臺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大陸軍士和民眾多次大規模入臺,在臺灣墾荒生息。特別是在明、清兩朝,福建漳州、泉州兩地移居臺灣開創基業的人更多。

  據《臺灣通史》記載,宋元時期,閩南人開始移居臺灣;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這說明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尤以福建、廣東人為主體。據統計,在日本占據時期,全臺灣375萬漢族人口中,就有311.5萬人祖籍福建,約占漢族人數的83%;而福建人當中,僅漳州、泉州兩府就有逾300萬人,約占閩籍人數的90%。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臺灣隸屬福建泉州晉江管轄。福建的文化、教育、藝術、生產技術、風俗習慣,包括武術等,逐漸傳至臺灣,并廣泛傳播。閩臺淵源密切,具有“史緣久、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武緣同、語緣通、神緣合、商緣廣”等特點,都屬于一個共同的文化區。

2023年2月,二月二龍抬頭文化民俗活動暨漳臺兩地傳統武術及人才交流聯誼會在福建漳州舉行。張金川 攝

  中新社記者:臺灣傳統武術基本上源于福建,福建武術是如何傳入臺灣的?

  林建華:歷史上,大陸曾有四次大規模的遷臺高潮。

  第一次是在明天啟至崇禎年間,福建海澄人顏思齊帶領海澄人陳衷紀、南安人鄭芝龍、南靖人李俊臣及其手下,駕著13條船在臺灣笨港(今北港)登陸。之后,他們又從漳州、泉州招募3000多名青壯年,到臺灣從事捕魚、農墾和海上貿易。

  第二次是在清順治十八年至雍正年間,鄭成功率領十萬將士收復臺灣,建立政權。其將士大多是漳州、泉州兩府的子弟兵,其中大部分留在臺灣屯墾建設,并將大陸眷屬接到臺灣定居。

  第三次是在清末,清政府先后開放泉州、福州等港口與臺灣對口通航,福建沿海地區居民持續不斷前往臺灣,幾乎遍布全島。在清朝統治臺灣的兩百余年間,僅漳州就向臺灣移民50多萬人。在閩文化大量傳入臺灣的同時,軍隊實戰搏擊術和民間各流派武藝,也源源不斷流傳到臺灣各地,尤其是臺灣中南部。

  第四次是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大陸傳統文化也被帶去臺灣,包括軍隊和民間的武術。

  由此觀察,福建武術傳入臺灣,主要有三條渠道:一是經由戰爭,軍隊將士將軍事武藝傳到臺灣,在臺灣發展;二是通過民間武藝交流,大陸民間武師把不同門派的武藝傳播到臺灣;三是秘密會社的政治和軍事活動,使武術得以在臺傳播和發展。

  如今,臺灣民間廣泛傳習的太祖拳、羅漢拳、鶴拳、單頭棍、宋江陣等,至今仍保留著漳州、泉州一帶傳統技法的特點和韻味,絕大多數臺灣武術,可在福建找到它們的根。

2013年3月,臺灣高雄,90歲高齡的宋江陣老師何國昭(前中)表演劈腿。鄭巧 攝

  以宋江陣為例,這是一種融合武術、陣法和表演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文化和體育活動,表演時氣勢磅礴、陣勢壯闊、威武壯觀,主要流傳于閩南一帶和臺灣臺南、高雄、金門等地區。

  相傳,宋江陣源于明代抗倭斗爭中的軍旅步戰武術陣法和鄉團訓練,在明末清初鄭成功的抗清斗爭中獲普及推廣,從而在福建南部生根發芽,并逐漸形成獨具閩臺特色的民俗文化。

  宋江陣明末清初時由鄭成功傳入臺灣。迄今,宋江陣的表演在閩南和臺灣地區民俗活動中仍經??梢?。自2015年起持續舉辦的閩臺宋江陣民俗文化節,推動兩岸交流,使宋江陣在海峽兩岸世代相傳。

  中新社記者: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來,兩岸武術文化交流情況如何?

  林建華:改革開放之后,兩岸武術文化交流隨著政治環境的緩和,日漸加強和深入。

  1989年10月,由臺灣武術界名流、武園集團總裁黃善德率領的武術文化交流團50多人,前來廈門參加“石化杯”海峽兩岸武術觀摩邀請賽,與廈門武術界及集美大學師生進行第一次交流比賽。交流團成員主要來自臺北、臺中、臺南等地,包括商界、企業界、文教界人士。這一次交流,打開了海峽兩岸武術交流封閉的大門。

  隨后,海峽兩岸武術界、體育界展開直接交流,閩臺兩岸傳統武術賽事及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在福建,閩臺散打搏擊爭霸賽、閩臺南少林傳統武術交流大賽、海峽兩岸國術與養生學術論壇等交流活動頻頻舉辦。

2006年4月,漳州民間武術師在福建漳州為參加“海峽兩岸中華武術論壇”的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臺灣體育運動史學會等專家學者演練精彩的武術項目。劉可耕 攝

  2006年春節期間,福建省武術代表團赴臺灣臺南,與臺灣武術家一起攜十八般武藝同臺競技表演,共同演繹“兩岸武藝大會師”。2007年2月,臺灣民俗體育專家王建臺教授等到集美大學進行民俗體育講學與交流,探討臺灣民俗藝陣“宋江陣”的歷史淵源、增進交融,展望兩岸民俗體育發展前景。2007年至今,“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活動已在漳州市龍文區連續舉辦15屆,成為閩臺武術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閩臺武術文化交流活躍而深入,成為閩臺文體交流中最受矚目的項目之一,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閩臺武術交流層次多形式多樣化;二是往來常態化;三是形成海峽兩岸武術品牌賽事;四是帶動閩臺經貿、科教文化發展。

2023年10月,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福建·龍文)中華武術大家練在福建漳州舉行。張金川 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武術走向世界,掀起了中國功夫熱。兩岸如何攜手進一步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并以武為媒,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林建華: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以多姿多彩的運動形式與豐厚的文化內涵,向世界展現了東方體育的無窮魅力。如今,國際武術聯合會擁有160個會員國(地區),武術被正式列入第四屆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不論是競技武術項目還是民間傳統武術,都深受各國各地區民眾喜愛。

  閩臺武術獨具特色,在中國武壇占有一席之地。歷經30多年深度交流與合作,閩臺武術的融合發展水到渠成,并擴展到經貿等其他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增進了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新的歷史時期,兩岸應充分發揮“武同源”優勢,以武為媒,深化全方位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和平、融合發展,攜手努力,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與世界分享。

2024年2月,參觀者在福建福州閩侯縣博物館里學練詠春拳。王東明 攝

  龍年新春,原創舞劇《詠春》選段亮相央視春晚,觀眾在一招一式、一步一拳中感受到中華武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对伌骸穼⒅腥A傳統武術與現代舞蹈創新融合,演繹了一個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符號,其火爆“出圈”為中華傳統武術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揚提供了新視角。(完)

  受訪者簡介:

林建華。受訪者供圖

  林建華,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南強武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武術九段,國際級武術裁判,福建省武術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著有《福建武術史》等,多年擔任福建省及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總裁判長,獲“全國優秀體育裁判員”等榮譽稱號。

【編輯:付子豪】
發布于:北京市
厨房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