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徐霞客和馬可波羅,對文明交流互鑒有何啟示?

葡萄模拟器下载

1、“葡萄模拟器下载”将于5月30日上市曝比亚迪S2新消息

2、“葡萄模拟器下载”印尼矿区山体滑坡致9死19伤数十人仍被困矿洞

3、“葡萄模拟器下载”张可盈试戏获认可景甜杀青后方知是张凯丽女儿

  中新社杭州5月19日電 題:徐霞客和馬可波羅,對文明交流互鑒有何啟示?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樹鋒、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分會副會長潘俊國

  作者 張斌

  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也是《徐霞客游記》開篇日。將中國旅游日選在這天,表達了對徐霞客的紀念,也代表著對徐霞客文化的返本開新。

  《徐霞客游記》反映出中國人的哪些精神特質?比較中國的《徐霞客游記》與歐洲的《馬可·波羅游記》,兩者有何異同?兩部游記對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有何啟示?就此,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樹鋒,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分會副會長、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會長潘俊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徐霞客游記》反映出中國人的那些精神特質?

  楊樹鋒:徐霞客本名徐弘祖,字振之,號霞客,生于1587年,逝于1641年,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一生酷愛自然,不拘世俗,用了34年的時間游歷中國大江南北,足跡遍及中國如今的19個省、市、自治區,對所到之處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自然現象進行了詳盡的觀察和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徐霞客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考察經歷,撰寫而成的一部地理學和文學價值并重的著作。全書共包含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以及《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多部日記體的地域游記,原稿遺有60余萬字的資料。這些資料在他去世后,經過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最終于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整理成書。

雁蕩山風光?!刂菔醒闶幧焦芪瘯?供圖

  《徐霞客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瑰寶,也是文學作品中的珍品。其以生動流暢的文筆,描繪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被后世譽為“千古奇書”。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自然探索精神的推崇,徐霞客及其游記成為旅游文化中的一股潮流,激勵著人們追隨他的足跡,親身體驗和欣賞中華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潘俊國:徐霞客文化,是徐霞客一生游歷中所體現出來的人生追求,取得的科考成就的結晶。同時,徐霞客熱愛祖國、寄情山水的奉獻精神,探奇問險、堅忍不拔的大無畏精神,躬身實踐、辨偽求真的務實精神,都反映出中國人的精神特質。例如,在《溯江紀源》一文中,他提出金沙江導江之說,在歷史上第一次論證金沙江是長江的真正源頭。他明確提出的“江源唯遠”原則,對后人探尋河川源頭具有引導的作用。

  此外,《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357個洞穴,他親自探過的溶洞250個,考察溶洞的天數占全部旅程天數的13%。明崇禎九年(1636年),徐霞客實地考察浙江金華山喀斯特地貌和巖溶洞穴群體,這是他系統考察巖溶地貌的起始。徐霞客也是世界上對這一地貌進行調研考察的先驅,比歐洲把巖溶地貌命名為喀斯特地貌早了100多年。

金華山風光?!〗鹑A市金華山徐霞客研究會 供圖

  中新社記者:《徐霞客游記》與《馬可·波羅游記》在記錄旅途見聞、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上的視角有何異同?對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有何啟示?

  楊樹鋒:徐霞客的旅行主要是為了探索自然風光和地理環境,《徐霞客游記》詳細記錄了他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對地質和水利等方面的觀察研究,更側重于對自然景觀的記錄和探索。馬可·波羅的旅行則與商業活動和探索新地區有關,《馬可·波羅游記》主要記載了他在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所見所聞,更側重于對當地社會和文化交流的記錄。

  兩部游記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經典旅行文學作品,展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旅行者在記錄旅途見聞、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上各自的視角。

  “論山經、辨水脈,搜討形勝”,《徐霞客游記》對中國各地的自然景觀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寫,包括山川河流、植被動物、氣候季節等方面。徐霞客寄情于山水,對自然十分尊崇禮敬,體現了中國人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反映出中國人對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

  《馬可·波羅游記》則對自然景觀描寫相對較少,更多集中在城市、交通要道以及各地的政治、經濟中心,更關注城市的繁榮與貧困、商業貿易、各地風俗習慣等。這激發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影響,加速了東西方聯系接觸的進程。哥倫布等探險家受其影響,試圖尋找富庶的中國,卻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尤為難得的是,《馬可·波羅游記》激勵著后人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強調文明間的交流與互惠,對當下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啟發意義。

  中新社記者:《徐霞客游記》開篇日和“中國旅游日”的設立有何淵源?新時代應如何進一步發揮《徐霞客游記》的價值?

  潘俊國:浙江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明朝時期,比徐霞客早出生近40年的浙江臨海人士王士性,一生致力于游歷和考察自然,著作被后人編成《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一定程度上,徐霞客受其影響立志“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終成地理人文學科奠基人之一。

浙江寧海風光?!幒?h徐霞客研究會 供圖

  《徐霞客游記》開篇首句寫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苯浛甲C,那是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從寧海出發,登天臺山。1995年同日,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成立。2001年,寧海最早倡議將“5·19”設為“中國旅游日”。后來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國務院作出決定,自當年起,將每年5月19日定為“中國旅游日”。這是對徐霞客一生探索自然、追求真理、勇于創新、踐行求實精神的褒獎與肯定。

  至今,浙江寧海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屆徐霞客開游節,多次成為“中國旅游日”浙江主會場。為不斷提升徐霞客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寧海還率先提出“徐霞客游線申報世界線性文化遺產”的倡議。最新數據顯示,共有五批徐霞客游線申遺與游線標志地取得認證,涉及浙江、河南、福建、廣西、江西、云南等地的一百多個標志地。

  楊樹鋒:徐霞客研究在中國已走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早在民國時期,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首開其端。1941年,徐霞客逝世300周年之際,西遷至貴州遵義辦學的浙江大學文科研究所史地學部專門舉行紀念會,還約請各界學者撰寫紀念論文。在老校長竺可楨先生的日記里,還能夠查到他準備和修改提交會議文章的情況。這次會議,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較大規模、較為系統地研究徐霞客學術活動。近四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徐學”研究蓬勃發展,徐霞客精神日益為社會各界所認同,助力中國科考事業,尤其是地學研究的發展。

  徐霞客曾七次到訪浙江,游蹤甚廣。近年來,浙江大學團隊開展《浙江省徐霞客地理信息系統的構建及徐霞客游蹤數字化復原研究》,以徐霞客的浙江游蹤為研究對象,使用多元大數據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研究《徐霞客游記》文本,并通過實地調查驗證,描繪出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蹤全貌并可視化。通過建立浙江省徐霞客游蹤數據庫,識別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資源,并找到開發的空間承載對象,可助力地方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楊樹鋒,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近年來從事徐霞客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工作,為浙江大學徐霞客研究組織的學術帶頭人,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并獲“全國模范教師”“浙江省功勛教師”等榮譽稱號。

   潘俊國,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分會副會長、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會長,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中央黨校經濟管理研究生,長期從事自然資源管理及徐霞客研究工作。

【編輯:劉陽禾】
發布于:北京市
厨房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