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吳靜:雕塑藝術如何成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

入口hth华体会网页版下载

1、“入口hth华体会网页版下载”5万个全场最佳!他们让巴萨颤抖他们让天地震动

2、“入口hth华体会网页版下载”大摩:渣打目标价升至61港元维持减持评级

3、“入口hth华体会网页版下载”郭台銘談同婚:尊重法治

  中新社上海5月6日電 題:雕塑藝術如何成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

  ——專訪羅丹藝術中心(中國館)負責人、藝術品收藏家吳靜

  作者 高志苗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都是世界藝術文化大國,兩國的藝術人文交流為文明互鑒發揮了怎樣的積極作用?其中,雕塑藝術如何成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作為旅法華人,羅丹藝術中心(中國館)負責人、藝術品收藏家吳靜近年來致力于推動中法文化交流,她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初,由海派藝術館、羅丹藝術中心(中國館)聯合主辦的“永恒的愛”十九世紀歐洲經典藝術展在上海開展。十九世紀歐洲經典藝術作品有何特點?同時期中西方雕塑作品有何異同?

  吳靜:18世紀至19世紀的雕塑藝術在東西方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在18世紀至19世紀,西方雕塑經歷了多個時期的演變。巴洛克風格在18世紀初仍占主導地位,強調戲劇性與運動感。隨著啟蒙思想的興起、新古典主義崛起,雕塑家如安東尼奧·坎諾瓦提倡對古典文化的回歸。19世紀前半期的浪漫主義注重情感與幻想,而在19世紀后半期,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轉向更為真實和直觀的表達,比如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體現了對人性、情感和社會問題的深刻關切。這一時期的西方雕塑,從優雅的新古典主義到充滿個性與真實感的印象主義,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藝術面貌。與西方不同,東方雕塑則保持了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尤其在佛教雕塑、傳統工藝和文人畫等方面表現出獨特風格。

“永恒的愛”十九世紀歐洲經典藝術展展品《維納斯與小天使》。上海海派藝術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的收藏中,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東西交融”作品?您何時開始從事此類收藏?這給您的生活和事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吳靜:說到“東西交融”,不能不提法國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的作品《中山陵·孫中山坐像模型》。這是一件高89厘米的石膏像。創作這件作品時,孫中山的兒子孫科長住在雕塑家的工作室配合其雕塑工作。以這尊石膏孫中山雕像作為樣本而訂制大理石材質的孫中山雕塑,高度超過四米,現安放于南京中山陵祭堂中。

  我從小就喜歡雕塑,每次看到橋上和建筑物上的雕塑都會駐足很久。在博物館里,我會欣賞每一尊雕塑,我感覺它們雖然是靜止的,但都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讓我想要了解每一尊雕塑背后的故事。偶然的機會,在收藏界朋友的影響和幫助下,開始嘗試收藏一些雕塑類藝術品。收藏促使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也激勵我接觸新的藝術品,這是個永無止境的循環,我希望不斷提升藏品的歷史、審美和研究價值。同時,這也改變了我的事業發展方向,讓我把雕塑收藏、展示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

南京中山陵祭堂內的孫中山坐像。泱波 攝

  中新社記者:您為什么青睞漢白玉藝術作品?

  吳靜:漢白玉是一種大理石,其如凝脂般的質地,類似肌膚的紋理和光澤,非常適合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西方文化里潔白的顏色也是高雅、圣潔的象征。漢白玉在西方藝術中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左右,當時東方主義在歐洲興起,漢白玉雕塑作為中國藝術品的一部分,成為歐洲貴族和富商收藏的對象。特別是在古典和新古典主義時期,西方藝術家們追求對古代文明的回歸,將漢白玉的白色和高雅用于表達理性、對稱和古典美。漢白玉至今仍在西方雕塑家的作品中受到歡迎,成為跨文化和跨時代的獨特藝術元素,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對藝術領域的深刻影響。

  中新社記者:中法都是世界藝術文化大國,您認為兩國的藝術人文交流為文明互鑒產生了怎樣的積極作用?雕塑藝術如何成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

  吳靜:中國和法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20世紀初,有一批杰出的中國藝術家選擇前往法國留學,例如徐悲鴻、趙無極等。這些留法藝術家融匯中西,留下了豐富而重要的藝術遺產。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文化交流在中法關系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藝術人文交流促進理解和尊重,加深人們對世界多樣性的認知,減少誤解和沖突。

  我覺得中國文化的底蘊是形象思維,這讓中國人更能理解多維視點和變幻不定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雕塑正是典型的三維藝術,需要觀眾靠感覺和耐心,以動態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因此我覺得西方的雕塑比繪畫更容易讓中國人理解,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理想“使者”。

  中新社記者:作為旅法華人,您通過自身搭建了中法藝術交流的橋梁,您的初衷是什么,未來有何計劃?

  吳靜:我的初心很簡單。我想讓中國國內的博物館變得多元化,讓大家更方便地接觸歐洲文化,讓更多同胞欣賞到西方藝術家的真跡,讓更多歐洲百年前的雕塑、油畫、古典家具在現代中國得到新的詮釋與感悟。

吳靜向法國駐上??傤I事王度(Joan Valadou)介紹展品。受訪者供圖

  我認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博物館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很高興,也希望能夠促成越來越多的展覽、對話,為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創造更多機會,這將是我作為“文化的搬運工”得到的最好回報。(完)

  受訪者簡介:

羅丹藝術中心(中國館)負責人、藝術品收藏家吳靜

  吳靜,羅丹藝術中心(中國館)負責人,第三代法籍華裔,致力于推動中法文化交流,在上海等多地舉辦歐洲藝術作品展。2021年,被法國盧浮宮寫入名人墻。

【編輯:付子豪】
發布于:北京市
厨房里的秘密